随着我院中医科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运用到了临床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其中就有针刺围刺法,我科应用该法治疗多例带状疱疹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围刺法及其临床应用。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 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刺法。一般提及的围刺法往往是指以毫针为施术工具而言的一种刺法, 其实以三棱针、 火针、 梅花针等针具围绕病灶而刺的方法,也皆属围刺之范畴。
本法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灵枢﹒官针篇》记载着: 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 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是分散之意, 扬刺即指刺得较为浮泛, 中间刺一针,周围浅刺四针。围刺法的特点是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 且针刺较为浮浅,其操作既与扬刺相似,却又不限于只用4根针围刺,故一般认为是扬刺法的发展。本法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寒气较盛、面积较大之痹痛症,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应用、 摸索中, 不仅在具体操作上有了变革, 而且在针具的使用上也不仅限于毫针,与此同时, 其适应症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从而形成了现代的围刺法。
围刺法的操作要领是:取长度为1.5~ 2 寸、 直径为0.30 mm或0.32 mm 的毫针,在病灶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呈15°角向病灶中心平刺入0.5~ 1 寸之间,针距相隔1.5~ 2 cm左右, 病灶中心可刺入1~ 2 针。留针30min。对于病灶面积较大者,可采用双重围刺法, 即先按上述操作要领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 再在外圈与中心点之间围刺一圈。
围刺法, 临床上除了治疗带状疱疹( 发疱期)外,还可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神经性皮炎、 扭伤疼痛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 卵巢囊肿、 子宫肌瘤、 腱鞘囊肿、 脂肪瘤、 猪囊虫皮下结节、 鸡眼和寻常疣等病。近年来又有人将它用于内科杂病以及妇科痛经的治疗,与上述不同的是在治疗这类病变时,不是以病灶为施术部位,而是以相应的腧穴为施术点,行多针围刺, 通过加强对腧穴的刺激以及对经络的调整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我科目前主要将该法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还未开展,我相信,随着医院的发展、科室的发展,该法会逐步应用于上述各种疾病,而不局限于治疗带状疱疹这一种疾病。
(中医科 陈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