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岁的郭女士,认为自己最近得了一种怪病,每次翻身起床、平躺或转头时,立即出现几秒钟的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坚持不动后,症状消失。郭女士和家人非常紧张,跑了几家医院,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查了颈椎X线、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彩超、头颅核磁、心电图,都没有发现问题,服用多种治疗眩晕的药物,一周过去了,仍未好转,不能上班工作。该患者在家属搀扶下来我科门诊后,在门诊的诊室中,医生让患者躺在治疗床上,将头、身体转动了几下,只花了十几分钟,患者在变换体位时出现的眩晕症状消失了,马上可独立行走,患者对治疗非常满意。该患者是什么疾病呢,答案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对许多医生而言,其临床诊断过程是颇为棘手的一个问题。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很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常见的自限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所有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病因尚未明确, 基本的病理特点是椭圆囊病变, 耳石变性脱落, 异位于后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所致,以后半规管受累最多见。在门诊眩晕患者中占20%~30%,1年的复发率为50%左右。一般为单侧发病,而双侧均受累者约占15%~17%。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大BPPV发生率上升,约50%老年人头晕是由BPPV引起(应该关注门诊老年头晕患者BPPV诊断)。前庭系统退化是主要原因,50岁以下发生BPPV与头部外伤,偏头痛相关。随着BPPV 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明确, BPPV 的诊断方法确定, 治疗亦简便有效。
BPPV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或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以及行走转头时,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BPPV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试验结果阳性。
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后半规管BPPV患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BPPV的治疗方法主要是 Epley氏耳石复位和 Semont 氏释放疗法,也可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整合改良成为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获得更好的效果。近年来我科积极对眩晕病人进行体位诱发试验进行诊断,确定受累半规管后进行针对性的手法复位治疗,有效率可达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